星期五, 12月 29, 2006

Tools Design




















最近突然很想要買這一個特別的壺兒,穿了衣服的,不會漏水的,可以舒展茶葉的設計,產品的介紹與設計都十分精準的切中使用者的需求,但因為是北歐設計師的成品,所以價格實在不便宜。
先放一張他網站裡的圖,我又想自己買來後細細拍過再補上...


北歐,一個離我很遠的地方,在腦袋瓜中模糊存在著神奇的極光、峽灣、很冷、人不多,有白晝與白夜的問題(最近多了暖化的危機問題),卻能創造出令人驚奇的經濟發展,以及設計。或許因為有半年時間都待在屋內,所以能專心的為周遭的產品作細密的思考以及造形上的要求,看到另外一端的國家,能有這樣的設計思考,可以讓這一端的我們處碰到遠端的設計,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除了這個壺兒之外,他還有一些作得很優美,但不知實不實用的廚房、生活產品,雖然是相似的器具,卻可以有這樣不同的發展,環顧我們的生活環境,好像真的欠缺這方面的視覺培養。
不過這個地方的旅費實在是超乎想像,所以還是先幻想就好。
希望全球暖化不要再繼續無止境的擴張下去了,我們的生活環境真的好令人擔心!> <"

繼續閱讀...

星期日, 12月 10, 2006

Propaganda

這個Mr.P小人兒真的是滿經點的~
Propaganda在曼谷已經成立十年了,在這個我們都熟悉的人物造形--小時候就會畫的「棒棒人」中,他們發展出的是有自己個性表情的角色,在有趣的情境塑造下,創造出令人喜愛的產品。 當然,在當地買會比較便宜的樣子,加上之前對泰國致力於本土創新設計的推動,呵呵,又是一次參訪的好契機!


我想,還是自己買了以後再來拍照好了~ (大毛有送給我一個可愛的經典杯子當生日禮物喔...下次再補上照片)
不然也可以點點連結,上去看一下這個充滿樂趣的產品。

看了他們的產品,再看看現在出的「設計小人」,概念比造形好,感覺上還是Mr.P比較經典些。
即便如此,設計概念以職場上、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會遇到的情況「被小人陷害」來作反攻設計,很容易達到大家的共鳴...產品名稱也取得很有趣,當然銷路也不錯囉。

最近看到在ZAKKA上的產品「腋毛小子!鍵盤刷」,跟Mr.P的形象很類似,不知是誰先誰後呢?
這同時反映出當代設計環境的困難,當設計點子越來越多,也表示設計的方向需要更創新或是更貼近人的需求,而能找到的出路也會相對的縮小。或許使用者也會加速對新奇產品的疲倦,就像被影像沖積的散狀平原,越來越不會有新鮮刺激的高峰。




<-這個是Mr.P的。

繼續閱讀...

星期五, 12月 08, 2006

Anniversary celebrations of STUT


為了預備這種突如其來的工作,跟著小朋友外拍,為備不時之需,我想大概還需要很多這種資源照片才行。

因為很不容易找到好的角度與造形...還是浪費了許多小朋友的姿態...
不過因為跳起來而被狠狠踩到小朋友,我將你們放上去囉~

繼續閱讀...

星期五, 11月 24, 2006

India

我們對於自己的文化到底有沒有真心呢?
或者反過來說,文化到底影響我們多少?
而我們的文化又是什麼呢?好像太大了,好像族群太多了,好像跟信仰有關、好像又帶點殖民味和刻意的西化...

印度也是四分五裂成好幾十種語言,他們對於自身的文化卻有很高的認同度。雖然他們也接受了全球化、也一樣讓西方的文明進入,但有些深植在他們生活中的物品、習慣,可能是很難被取代的。像是逢喜必穿的多功能莎麗服,從製作到出產販售過程,嚴謹遵守的天時地利與誠敬的心,對於製作的要求以及花樣的形式、色彩,都有其相對應的意義。而神奇的宅急便配送制度Angadia、dabbawallahs,建立了人與人的信任,以及使遵行信仰的飲食規則的印度民眾得到恰好的服務;dabbawallahs的配送系統,就是讓家庭主婦(媽媽、老婆)煮好的便當,送到親人手中時還是熱呼呼的,每天有這樣需求的印度人次達到好幾十萬,而出錯率卻極低,在外國人的眼裡,要達到每日這麼多種類配對的餐飲配送實在是很難想像的事情。另外,他們在資源回收在利用上也是執行得相當徹底,因為信仰的關係,所以隨意將物件丟棄會違背靈魂,這類的回收系統與觀念除了在人們生活中,更有效的使回收業者將收到的任何物件作renew的處理~

現在,有許多當地人擔憂印度的傳統消逝,擔心她們美麗的手繪功夫會被系統化的印刷給取代,每個國家都在全球化的潮流中,被支配或享有其便利的同時,另一種傳統的價值也正被挑戰著。有時候,自然被淘汰掉的東西,不見得是「應該」被淘汰的...

我相信我們也有好的文化和一直在生活中實踐著的東西,只是可能還不明朗,還不細緻、不受到重視...


更想去印度看一看,不是因為他是金磚四國,而是這些在生活裡面實踐的東西。

繼續閱讀...

星期五, 11月 17, 2006

Nargile--hookah, shisha, hubble-bubble, water pipe...

只在書上出現的東西,現在在我眼前,僅隔著幾個星期的時間,竟讓我體驗到透過抽水煙來探究所謂東方時間運作的文章,附帶哀怨全球化導致傳統文化流逝;或書中那位描述懷抱夢想的牧羊少年到沙漠綠洲在帳棚裡所聞到的裊裊煙味...

很香,味道像是百貨公司在賣身體精油放出白煙的那種裝置釋放出來的。從嘴裡吸入時會滾沸壺中的水帶進水蒸氣,燃燒煙草,釋出香味。網路上說是將「炭」放在一小塊的菸草上,嘴巴含著濾嘴,藉著吸氣將玻璃瓶內的水蒸氣,將菸味吸進口腔內(from web)。
吸到肺裡沒有太大的感覺,只覺得味道不錯,但聞久了也就麻了,除非是有加上大麻、尼古丁或其他所謂的「毒物」,否則應該是不會上癮才是,但對於消磨時間與放鬆心情是還不錯的選擇。價位也還好,四個人四杯飲料加一支水煙大概6,7百吧...只是網路上又警告,一份來自阿拉伯的研究報告指出,水煙的尼古丁含量是一般香菸的18倍,所以還是不要上癮了才好...

至於東方時間的探究,從費工費時的這種活動看來,的確與西方在時間的用法與觀念上有很大的差異,而服務生更是消磨時間的箇中高手,完全沒有效率可言,真是徹底的執行這水煙活動的中心思想阿~@@

繼續閱讀...

The Pearl of the Orient

東方之珠,神秘而迷人的地方,東西交融看似錯綜雜亂,卻在無形中形成自己的影像,香港的味道。

早就應該好好整理一下的兩次造訪,現實的灰塵已經覆蓋了許多過去的記憶。直到看到關於Steiner的文章,倏的聯想起「麥兜」與「攻殼機動隊」描繪香港的影像,才又串起我對那顆小珍珠的回憶。押井守將那裡畫得太有味道了~而「麥兜」與「金雞」也似乎都在描述關於香港的過去與現在,戲謔的成分都存在著,但呈現的方式很不一樣。

我後來才知道,原來殖民地對於西方的強勢統治民族而言,是一個可靠而溫暖的東方世界。而在大量吞食、歡唱西方文化的同時,卻也沖蝕了本土的文化;在過去,香港的確是一個西化得很成功的地方,而西化又代表了先進,當時的確是一個令其他崇洋的東方人嚮往的地方。因此從片面的資訊裡,看到了許多民眾也似乎樂於或習於這樣的殖民狀態(不過我不知道是不是常有非對等的統治與待遇就是了)。

因此Steiner的作品中,以一個外國人長期生活在香港的身份,也想表現些關於本地的文化。但回顧我們在香港的街頭或生活中的細節,仍然可以感受到深植在香港的在地文化,可以清楚辨識香港的本土味道,而多半那種氣味中並沒有夾雜洋味...或許是難以取代的東方習慣與本性,與殖民的特殊環境沖刷成這樣的特殊景致。
所以,你一下子可以看到高聳的玻璃帷幕大樓,轉個小巷又可以看見招牌橫跨街頭的誇張,以及斑駁而擁擠的公寓中,曬在窗外的內衣外褲...

反思台灣也是歷經許多殖民者短暫的停留,遭遇許多衝擊而使得文化淺根的現象,而台灣也難以從這些現象中掙脫,僅待時間、政策與自省,沈澱出台灣味道的真實生活,也思考目前西方文化衝擊下的台灣,那種似是而非的後現代,是否也能做深沈的思考而顯現出本土的文化。

繼續閱讀...

星期六, 11月 04, 2006

My Dear Dr. M. Parsons

真的很感謝有這樣的緣分,真的很感謝郭主任,讓我有幸與這樣一位讓人喜愛的學者成為忘年之交。

好懷念那一段時間,我們每次見面時都會這麼樣的念著,那一個咖啡廳雖然已經從學校圖書館的地下室被迫關閉,但在我們的記憶中仍然可以聞得到鬆餅與咖啡混合的香味,夾雜地下室藏書的冷氣味。

Parsons對於我而言,是一個那麼遙不可及的長者,卻因為主任的安排而使他與台灣、中文與我巧妙的連成一條不可思議的細線。我從不敢想像他會對這樣一條細細的、僅三個月的線能有這麼長久的記憶。而我也很開心,在當時,發自內心誠摯尊敬的態度能夠交到這麼好的學者朋友。

我們最津津樂道於發音調性與歌唱連結的那一個橋段,我想旁人大概很難理解當時我以破破的英文與他溝通時,突然看到他眼中的那道aurora...雖然他跟我說,他不是很懂得歌唱,不過,他真的很認真的讓我成為一個好老師。我真的好高興!真的真的。

之前,一次次的破壞了去OSU的承諾,直到這次的見面,我才能很清楚的解釋工作路徑以及設計與美術方向的差異...還有我被動陷入泥沼的不得已狀態...很感激Parsons對我的寬容與理解~我也會對根本主體意識而善意的共識繼續在工作上努力!

繼續閱讀...

星期六, 10月 28, 2006

Matzu


到馬祖-北竿芹壁的那天傍晚,正好是中秋過後,月亮正圓,涼風徐徐。


在正和某天SKYEP中,匆匆的邀約下,我們又成行了~
中秋連續假期正在計畫中的計畫,趕不上這個變化...
除了綠島之外,其他的外島都沒有去過。竟然會比紅頭嶼和澎湖更早一步登陸。

非常奇特的感覺,大概因為島小,所以landing時,不可思議的接近海面滑行了許久...實在來不及拿出相機,因為正手忙腳亂慌著哪裡可以拿到救生衣><" 一切都是照著正和的規劃進行,其實並沒有花什麼時間作功課。我們的第一個落腳的地方是北竿的芹壁,一個大家都覺得是小希臘的海岸地帶。 我對馬祖真的是只有課本名詞的印象,一點都不清楚為何會有這麼多東西南北的島嶼名稱,而合在一起稱作馬祖...真是無知的很,也因為如此,來到此地,一切都這麼新鮮,每個景物也都引導我對這裡的特殊環境產生感覺。

繼續閱讀...

Digital materials

使用電腦、手機、mp3是否就是數位化? 用電腦中的軟體來發想設計、製作設計是否就是在進行數位化的過程? 這些曾被視為僅能做為工具的工具,到現在的那種分野似乎漸漸模糊...

打字替代手寫、彈奏輸入電腦、在PS、AI、Painter上作畫、編修,數位化之後,可以讓創作活動變成一連串的小單元,並使想組成的每個單元變得可以繼續編輯:反覆、剪貼、刪除、保存,讓流通性與再編輯的彈性大為提高。且不論傳統與數位媒體上創作的差異性,倒是瞭解數位媒體或軟體的功能,就像要求瞭解水彩、油畫媒材之間的差易性一般基本。於是,創意與工具之間產生了一些微妙的關係。不管對數位工具一知半解,或是很熟悉的人,都會對這樣的工具產生相似的評價,然而,他們之間思考的方式卻已大不相同。 沒錯。創意應遠在工具之前。要實踐創意的思考線路,卻需沿著數位化的路徑進行。

繼續閱讀...

星期一, 10月 23, 2006

Comic protection

台灣漫畫被入侵了嗎?
這是自由市場造成的結果嗎?
大陸的漫畫因為經過政府的篩選以及限制,因此日本漫畫的「氾濫」沒有如此嚴重。
我們應該依樣來保護台灣的本土漫畫嗎?

自由市場的運作,就是讓被觀眾選擇的東西佔據市場,讓廣大的觀眾作的選擇作為一種參考的標的,若想要打入市場,就必須作全盤的考慮,企畫、劇本、畫風等等各步的細節缺一不可。有完整考量的東西,應該會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雖然不可能對市場作完全的預期,但根據之前台灣漫畫幾度燃起市場熱情的歷史紀錄看來,有長遠計畫的企畫真的是一個重要的影響。至於本土化的作法,讓我想到的是日本的宮崎駿為日本兒童所製作的「神隱少女」,還有香港的「麥兜」,尤其是麥兜的創作方式,在拼貼中看到原創,看到新意以及創作者在戲謔逗趣開心的背後,透露的深層含意。宮崎駿則是穩紮穩打的走日本風格中比較偏向本土特性的路線,而其內容也是為了日本孩童規劃,本土以為濃厚而溫馨。
日本漫畫潮流已不可檔,甚至長久以來佔據了許多孩童、青少年、成年人的童年,有意識的新銳漫畫家可能也希望看更多元的慢畫風格,而不是僅在保護政策中開拓天地,我們的市場因為多元,在不同的刺激與視覺影響下,會有新的文化出現的,相信。

繼續閱讀...

星期四, 10月 19, 2006

Collaboration

合作設計到底會有怎樣的問題
在面對真正工作時的合作情形又應該如何?

理念的統合?
相處的問題?
意願的高低?
主導的問題?

有一點點合作不順暢可能就想拆夥了...但是,職場上,該面對的也還是逃不掉,這不單是離職的可以解決,有些事情很難用離開來抽身的。這就是藝術家喜歡獨立製作、設計師愛出來SHOH的其中一個理由吧?!

繼續閱讀...

星期三, 10月 18, 2006

2006 Taiwan Design EXPO


本年度的台灣設計博覽會在台南縣蕭壟文化區展開~

http://www.boco.com.tw/2006expo/pavilions.html
這次的場地規劃似乎比上一屆的理想了許多!可能是舊建築物比較密集,而上一屆的比較空曠...且整修也需要更多經費與精密的設計規劃!
針對糖廠建築再做設計的部分,其實是還不錯的,而有些建築物的外包裝還可以再放一點、大膽一點~針對各個不同性質的展覽館,作不同取向的設計。

但是就內容上來看,關於台灣本土設計的項目還是少了些,所謂創意產業,似乎有很多都還是在發展鑰匙圈和手機飾,雖然很高興看到台南本地的行銷館,但對於創新和精緻的呈現還是有努力的空間。

這一張是故宮的公仔,有這樣的開始,從故宮這樣的老店,也算是帶頭開啟了一個契機。 不過這組公仔去年就展過了,不知還能不能有更新的設計呢?

至於放在邊角的新一代設計(設計新秀館),其實是需要更多空間放更多精彩作品,並順序往前面推的館,學生想出的新玩意兒,需要很好的舞台!

好快喔,我好像近一年都沒有維護我的站了...下面有張正是去年此時設計博覽會的一個角落呢...



繼續閱讀...

2006Singapore Travel


四天三夜的自由行,以及在新加坡的好朋友,讓我們在新加坡有更不一樣的體驗~

可以連結到網站去看看喔...
實在太久沒發佈消息了...阿~~

去新加坡其實是有點無預警的,在苦悶的暑假之後的一個解放,小小的四天,因為很多人說著華語,所以沒有特別感覺像是在國外,然而,在更一步的認識之後,才發現這個國家,真是不簡單。

說到多元種族的融合,不同語言的交流,這真是個讓台灣長大的我們有點訝異。
交錯著有點聽不太懂得英文、中文、台語、廣東話甚至馬來語,特殊的腔調讓人有點熟悉又有點陌生,在溝通上雖然沒有很大的問題,但他們說起自己的腔調起來,還是能讓我們很難理解,這是特殊的新加坡語。另外,老老小小都會正式的英語,這是他們的第一語言,但其他種族的母語,他們還是盡力的保有著,像是學校課程中,若是印度人,就必須修印度語的學分,而英文是必修學程,所以不管文字語言的族群差異再大,他們還是可以有相互溝通的方式,跟外國人溝通也不成問題的國際化行動。
這個國家的領土雖然開車橫越只需40分鐘,但看得出來每個區塊都有經過細密的規劃,該是綠地的就不能建房舍,該有族群特色的就做出某種文化的風格。在土地擁有權上,也只能向政府承租90年,因租金比買房貸款貴,因此大部分的人都還是置產買房,這方面台灣是自由了許多~
而大學學校也不多,在市中心有一間商學管理的大學,地理位置很特別,然關於藝術設計的科系好像沒聽朋友提到,我也沒進一步研究,但在街上的裝飾和海報好像不這麼熱絡,公車車體也幾乎由銀行包辦了,大致的風格就是人和影像。
很感謝新加坡朋友的熱情款待,讓我們用不同的解度看這個令人感到訝異的小小國家,雖然小,確有其特殊立足的方式。

繼續閱讀...